經濟分析 – 大阪G20後的中美關係走勢

6月底在大阪舉行了G20峰會之後,特朗普對中美貿易談判的立場又似乎出現軟化,表示雙方將回到談判桌上。這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畢竟去年12月1日在阿根廷G20的“習特會”,當時雙方取得的某種“共識”似乎為隨後協議談判打下了基礎。
四個月後,中美談判在經過了一段玫瑰期、幾乎即將要大收官之際,又傳來談崩了的新聞:特朗普在5月5日發推文重啟關稅威脅,幾天後把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0%提高到25%。
可想而知,在經過幾番反复折騰後,中美雙方目前對大阪G20後重啟談判的陣勢相對低調。
我在今年1月中旬採訪了以《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 》一書而受到矚目的哈佛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曾為裡根總統任內的國防部長特別顧問;歷來美國國防部多任部長的國防政策委員會成員)。當時他樂觀地表示,中美貿易談判將在3月1日前結束第一回合,將會緩解美國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增加關稅的威脅。
艾利森教授原定於7月中旬在北京參加第八屆世界和平論壇後接受我的訪問,但是不巧因為航班停飛的緣故,他無法如期出席論壇。我想要知道這個“預言專家”對於目前中美關係形勢的看法,特別是過去幾個月來,香港《逃犯條例》引發的爭議和即將白熱化的台灣選舉,又為中美之間的互動添加更多不確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