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BTC、USDT、央行數字貨幣CBDC對加密業界還有哪些影響?

9 月 6 日,原央行支付結算司原副司長穆長春正式履新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距離正式亮相也近在咫尺。據悉,自前任所長姚前擔任中證登總經理後,央行數研所掌門人一直處於空缺狀態。多家與該研究所有合作金融機構向記者表示,穆長春成為第二任所長後,央行數研所工作進展順利,備受關注央行數字貨幣距離正式亮相已經不遠。

事實上,就在 Facebook 發布了數字貨幣 Libra 白皮書之後沒多久,時任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的穆長春就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透露中國人民銀行非常接近推出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總體而言,穆長春披露的央行數字貨幣計劃細節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央行數字貨幣是M0替代,即要達到零售級別,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發行數字貨幣,採用純區塊鏈架構無法實現零售所要求的高並發性能。所以最後決定央行層面應保持技術中性,不預設技術路線,也就是說不一定依賴某一種技術路線。

2、人民銀行指定了幾個組織,以不同方向進行數字貨幣(DC)和電子支付(EP)系統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工作,目的是為了從中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

3、DC/EP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單層運營體系,是人民銀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字貨幣。而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採取雙層體係發放兌換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也有利於抑制公眾對於加密資產的需求,鞏固我們的國家貨幣主權。

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會取代USDT

在公鑰-私鑰系統中,用戶的數字貨幣都是存儲在“地址”上的。個人擁有私鑰,因此可以完全控制自己持有的數字貨幣,繼而能夠支持類似現金的價值轉移,並且完全與銀行賬戶系統分離。

根據穆長春透露,央行數字貨幣既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 同時又可以實現可控匿名,要在保證交易雙方是匿名的同時保證三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這兩個之間要取得一個平衡。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將能夠在所有交易中看到所有各方的真實身份,但其他機構或用戶則無法看到任何私人數據,用戶可以完全控制自己錢包地址中持有的央行數字貨幣— —沒錯,這基本上就是類似於區塊鏈上的公鑰-私鑰加密系統。

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會設計底層基礎設施的技術標準,例如核心加密算法和公私鑰匙系統,而銀行和其他運營機構可以在基礎設施之上開發具有更多功能(如錢包)的應用程序。